唐河县人民政府
唐河县人民政府
导航图标

您的位置:

首页

 > 

政民互动

 > 

在线访谈

脱贫路上出楷模 ——访唐河县首届劳动模范、脱贫示范户王万才

作者: 编审:陈腾龙 时间:2018-04-28 17:48:17 来源:

“五一”特别报道

编者按: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拥有忘我的工作热情,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,他们拼搏进取、爱岗敬业、乐于服务,他们被称为人民的楷模,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叫“劳模”。


4月28日,唐河县隆重举行首届劳动模范暨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,来自各条战线上的30名劳动模范和45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。会后,笔者专门采访了唐河县首届劳动模范王万才,与网民共同分享劳模故事,体会劳模精神,将劳模精神薪火相传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脱贫路上出楷模

——访唐河县首届劳动模范、脱贫示范户王万才

从甘穷安贫缺少“精神之钙”,到勤思苦干力拔“贫困之根”,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贫困户王万才的脱贫历程,生动诠释了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和意义。

4月28日,对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脱贫户王万才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。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唐河县首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,平生第一次披红戴花走上主席台,接受县委、政府表彰。当王万才从县领导手中接过证书时,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
今年55岁的王万才初中毕业时曾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,因当时家境贫穷辍学务农。老王能写出一手好字,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,被村民称为“王秀才”。然而,女儿出嫁后,家里剩下三口人,妻子体弱多病,儿子脑瘫智障,一家人仅靠6亩地为生,一年收入仅2000多元,家里穷得叮当响,致富无门的老王精神消沉,每日只能借酒浇愁。王万才告诉记者:“最初家底比较空,精神上压力大,没心干,孩子又有点残疾,觉得没有前途,不好好干成天光喝个酒,地也荒了,屋里乱七八糟也懒得拾掇,对生活失去了信心。”

2016年1月,王万才被识别为王庄村的贫困户,唐河县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是他的帮扶责任人。郭有霞第一次上门的情景,老王至今记忆犹新。王万才回忆说:“郭书记第一次到我家里,看到家里脏乱差,就说你这样消沉下去是没有出路的,现在你这个年龄还没有到干不动的时候,应该提起精神,脱贫还是有希望的。并且郭书记还帮我打扫卫生,第一天都叫我非常感动。”

郭有霞不仅帮老王把家里打扫的干净整洁,还帮老王制定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脱贫行动计划。按照产业跟进、一年脱贫的蓝图,老王又租了6亩的土地,加上原来的6亩,把传统农作物种植转变为经济作物套种。郭有霞:“王万才最早的时候种有6亩地,后来在大家的鼓励下又包了6亩,现在种的是高效农业,花生、红薯,后来他使用地膜覆盖把红薯和西瓜相互套种,收入也不错,比原来翻了几番。”

除了地里的收成,乡里还为老王全家办理了低保、农业保险,地力补贴,电费补贴,人身意外伤害保险,小儿子也有了残疾人补贴,老伴儿有了慢性病诊疗卡。惠民政策的扎堆儿滋润,使老王的干劲越来越足,种地之余还打起了零工,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,摘掉穷帽子的老王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的行列。王万才:“通过这两年的帮扶,收入也提高了,已经超出贫困线不少了。所以我主动提出来脱贫这个意向。”

怀着对精准扶贫的深厚感情,爱好写作的老王陆续写下了几十篇脱贫日记,记载着他一年多来脱贫的感想和感悟,有看到希望的欣喜,有获得帮扶的感恩,有对未来的憧憬。2016年春节,老王用自己的感触创作了一副对联。王万才:“去年过春节的时候,有感而发,创作了一副对联,‘和谐普世东风化雨,精准扶贫老树逢春。’这是对扶贫政策的肯定,过去我的网名叫老树西风,现在我改了,改成老树逢春了。”

去年10月16日,老王郑重地向村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。王万才:“这个想法也不是一时冲动,多年前都有这个愿望,通过一年多来对扶贫干部的近距离接触,确实对他们的工作有点感动,我觉得与他们为伍是件光荣的事。”

党的十九大的召开,更是让老王激情澎湃,信心百倍。王万才:“通过观看十九大,特别受震撼。我觉得中国梦不是梦,能实现,我的梦和中国梦在一起,中国梦实现了,我的梦也就实现了,我相信好日子在后头!”


主题词: 脱贫路上出楷模 ——访唐河县首届劳动模范、脱贫示范户王万才 - 点击收起详细信息

索  引  号 2018042817473657 文       号
发布机构 唐河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8-04-28 17:48:17
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
有效性 有效 文件编号
上一篇:“四个升级”务实干 “强富美高”开新篇 ——访中共唐河县委书记李德成
下一篇:以“硬朗作风”锤炼“清朗政风”——访唐河县委书记李德成